阅读笔记第331/ 365天
今日阅读《金字塔原理》
————思考、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
作者:[美]芭芭拉·明托 [译]汪洱 高愉
第8章:界定问题。
一、界定问题的框架。
1.界定问题框架的意义。
界定问题框架的价值,就在于它能指导你在寻找有效解决方案时,提高找到问题原因和进行结构化分析的效率。
2.界定问题的框架需要你回答以下三个问题:
发生了什么事情?[背景(切入点/序言+困扰/困惑]
我们不喜欢它什么?(非期望结果R1)
我们想要什么?(期望结果R2)
3. 我们需要确定4个要素后才能界定问题,并由此寻找解决方案,这4个要素分别是:
·切入点/序幕,
·困扰/困惑,
·现状,非期望结果(R1)
·目标,期望结果(R2)
4.把界定问题写成序言。
二、展开问题的各要素。
1.切入点/序幕
序幕是由结构或流程组成的。在序幕阶段尽量做简单的设想和简单的描述,等到写序言时再展开。
2. 困扰/困惑
困扰/困惑是指现在发生、即将发生或未来将发生的事件,它对序幕中介绍的相对稳定的背景构成威胁,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(现状,R1)
困扰困惑产生的原因有:外部原因,内部原因,近期认识到的其他原因。
3. R1(现状,非期望结果)
R1是指读者需要设法解决或有可能面临的问题,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机会。
困扰带来的非期望结果(R1)可能不止一个,可以在示意图里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。
4. R2(目标,期望结果)
对R2进行可能具体或定量的描述,如果无法具体描述R2的最终结果,就写下你希望达到的状态,下一步就是确定具体的R2。
三、发掘读者的疑问。
读者通常希望解决下列7种问题之一
最常见的问题
1.不知道如何从现状到达目标。
2.知道如何从现状到达目标,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确。
3.知道从现状到目标的正确方案,但不知道如何实施。
常见问题的变形。
4.知道从现状到目标的解决方案,并且已经实施,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。
5.确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,但不知道选哪一个。
可能但不常见的情形
6.知道现状,但不能具体描述目标,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。
7.知道目标,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非期望结果。
四、开始写序言。
界定问题的框架后,把解决方案写成文字时,只需要遵循从左到右再往下的原则,把读者最后了解的事实作为序言的冲突部分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,就可以把界定的问题转换成序言。